* 😎 成功國小 六年二班 班級網站 *
回到首頁
老師介紹
行事及作業
活動相簿
活動影音
檔案下載
好站連結

首頁 --> 新聞公告 --> 公告內容

❗️停課標準放寬對孩子的影響?.....2022/4/26 上午 06:49:35  

黃瑽寧醫師|終局之戰:軟著陸與新冠病毒共存,兒童疫苗疫苗打不打

新冠肺炎的疫情走了兩年多,從一開始沒有疫苗,沒有藥物,只能靠鎖國和口罩來防疫,如今醜媳婦見公婆,世界已經準備好要與病毒共存了。近日父母最關心的話題:6-11歲孩子要不要打疫苗?黃瑽寧醫師於最新文章中回應,提供給家長參考。

Shutterstock

新冠肺炎的疫情走了兩年多,從一開始沒有疫苗,沒有藥物,只能靠鎖國和口罩來防疫,如今醜媳婦見公婆,世界已經準備好要與病毒共存了。雖然專家們所期待的開放時機,是等到類似紐西蘭這樣近100%的疫苗覆蓋率,然而政府推動疫苗施打率已遇到瓶頸,病毒也已經等不及要與人共存,就這樣我們開啟了疫情「軟著陸」的階段。

為什麼需要軟著陸

如果新冠病毒只會造成輕微症狀,任何人都不需使用氧氣或呼吸器,那麼就不需要軟著陸了,直接開門見客就好。但由於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輩會有高比例的住院需求,接種疫苗的人與兒童也有極少數的中重症風險,因此為了避免醫療負荷超載,不能讓感染的人數一次暴增太快,因此才需要「軟著陸」。

換句話說,不僅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,全世界每個人到最後只要還活著,都一定會感染到新冠病毒,軟著陸的目的只是讓這個速度慢一點,讓需要住院的病人分批使用醫療資源,保持醫療照護品質。

目前台灣本土的中重度個案,也就是感染後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是0.5%,每天若確診一萬人,約50位中重度病患,以目前的醫療量能而言應該是沒有問題。但如果每一天確診十萬人,生出500位中重度病患,加上這些病人不只住院一天,累積起來對醫院負擔就很沉重了。因此,要減少重症比例,還是要鼓勵身邊的成年人與長輩,快點完整接種三劑疫苗,這樣0.5%重症比例才有希望維持,甚至下降。

軟著陸也不能太「軟」

軟著陸到底要多「軟」?有些人看到一天一萬人確診覺得太誇張,但仔細想一下,其實一萬人恐怕還太軟了。剛才提到兩千三百萬人口,每個人至少要得過一遍新冠病毒的話,就算每天確診一萬人,也需要2300天,那就是六年啊!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六年,大家不覺得累嗎?因此所謂軟著陸,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軟,每日平均確診人數破萬,其實是非常合理的。

當然兩千三百萬人,並不會在一波疫情就全部感染完畢,可能會成分三、四波。根據香港、新加坡、南韓、紐西蘭等國家的經驗,這一波疫情可能會先感染15-30%的人口,也就是300-700萬人之間,如果時間拉長為三個月,每個月至少是一百萬人。

有些人可能會問,難道不能再軟一點嗎?平均六個月如何呢?說老實話,病毒的傳播速度快慢,也不是人可以自由操控的,其他國家都做不到,我們也不期待能例外。另一個問題是,六個月後不論是疫苗的效果,或者是自然感染的抗體都會下降,有些人甚至會感染第二次病毒,夜長夢多,到時候要一邊防疫,一邊邀請長輩出來打第四劑疫苗,也是挺辛苦的。

扮演好自律公民

過去清零時代,每一位確診者或是接觸者,都必須等待政府的指示,到防疫旅館隔離,亂跑還要罰錢等等。然而在軟著陸時代,每個月可能出現上百萬的感染者,請不要再像以前一樣期待政府告訴你怎麼做,自己就可以扮演好自律公民的角色。

染疫者為了減緩病毒傳播,需要自我隔離是合理的。但接觸者呢?在撰寫本文的當下,法規還停留在接觸者必須居家隔離的階段,這是未來必須要鬆綁的部分。舉例來說,醫護人員早已不適用這樣的規範,而是以篩檢和自我保護為主要的防疫手段,不然醫院早就沒人看守,大家都在家隔離了。

同理可推,未來在學校等群體生活場域,應採取兩天一篩或三天一篩的方式,確保生病的人能回家隔離,即便他可能只是小感冒症狀或無症狀,讓其他陰性的同學繼續正常生活。如果篩出來陽性的比例過高,才考慮居家上學或上班,這是許多國家去年都經歷過的軟著陸過程。

沒有群體生活的個人,若身邊家人朋友染疫,身為接觸者也不要整天等著衛生局來疫調,等到天荒地老,等到心浮氣躁,請自己兩天一快篩。快篩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陰性就戴上口罩,正常生活,陽性就跟衛生局自首,自主居家隔離,展現進步社會的公民素養。

更能展現公民素質的,是下載社交距離APP,讓科技成為疫調最好的工具。一群人約出來吃飯,每個人都先下載,萬一幾天後其中一位確診,其他同桌的朋友可以第一時間收到簡訊,不需等待漫長又低效率的人為疫調。同理可推,同一辦公室的人都應該下載社交距離APP才能上班,同一個教會的會友都應該下載社交距離APP才能聚會,任何大型比賽,團遊,都應該規定下載後才能出發,扮演好自律公民。

疫苗只能保護自己,不能保護他人

由於Omicron病毒株的免疫逃脫,目前不論哪一種新冠疫苗,只有接種後兩、三個月可以減少感染,以及保護身邊的人,再來還是會得到病毒。但疫苗可大幅降低重症與死亡,因此軟著陸必須要靠疫苗覆蓋,才能讓人與病毒和平共存。從這個角度而言,重症率低的兒童族群,需不需要接種疫苗,就見仁見智了。

紐約的一項研究來舉例,針對5-11歲的兒童,疫苗對omicron病毒株的保護力只剩下12%左右,但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住院率,其實算很不錯了。換句話說,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率約為千分之一,若打滿兩劑疫苗,可以降為兩千分之一甚至更低,這是可以預期的效果。

上述的研究是以BNT疫苗為主,由於莫德納疫苗劑量較高,或許保護效果會更好,但副作用也會比較大。每次朋友問我6-11歲孩子要不要打疫苗?我的回答都一樣:若孩子沒打疫苗,爸媽會擔心睡不著覺的話,那就去打;反之若孩子打了疫苗,爸媽反而睡不著覺,那就別打。如果夫妻為此吵架,騎牆派的作法,就是先打一劑。根據青少年疫苗的經驗,接種一劑疫苗,就能預防多數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(MIS-C)的發生,也已經夠好了。 

染疫兒童送醫標準

不論是新冠病毒,或是其他會造成發燒的病毒感染,送急診的四時機:精神不佳,嘔吐不止,氣喘不休,疼痛難耐。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孩子,增加一歲以下發燒,或高燒兩天以上,目前也建議能積極就醫。

由於法規一直在滾動式調整,在沒有違法的前提下,大家下載好社交距離APP,然後過正常的生活,別把自己關在家裡。期待政府的公費快篩早點來,價格更親民,長輩補滿三劑疫苗,學校防疫規範步入正軌,早日解除國門檢疫,與病毒和平共存。

另外對於停課標準放寬對孩子的影響?黃瑽寧醫師在這支影片中有完整的說明

延伸閱讀

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Vk9JHrmiDU&t=1s

 

成功國小-快樂學堂班級網站系統 - © 2015 新叡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